最新动态

NEWS

为什么APP喜欢“偷窥”你的隐私?

2021-05-27 来源: 央广网、光明网、人民数据研究院

分享到:

“是否允许授权打开相册”、“是否允许授权打开通讯录”、“是否允许开启定位”……如今在使用一款App的时候,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默认”平台方的这些授权要求。如果点击关闭或拒绝,有些App可能面临无法正常使用服务,甚至有些App出现直接闪退的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侵犯个人信息隐私问题现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这些商业软件如此“热衷”于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分析,“通过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一方面可以精准营销推送广告,另一方面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也需要用户的精准信息作为支撑。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希望充分挖掘用户个人信息的价值,为自身的关联业务或者其他关联企业提供用户数据从而获利。” 

李勇坚打比方介绍,通过搜索,有了你的数据之后,可能在别的应用里面使用你的数据。通过地图收集你的数据后,让外卖业务更为精准。收集数据可能对App本身业务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关联业务有很大价值。说白了,我(企业)免费给你提供服务的同时收集了你的数据,去改善我的其他营利业务,有点“交叉补贴”的概念。

近年来,工信部、网信办等部委高度重视用户信息保护工作,针对反映比较强烈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筛查和整治。据人民数据研究院统计,从19年12月到今年5月10日,仅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共计发布14批公示名单,“点名”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各类手机APP共932家。其中许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和所使用的App都因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原因,予以直接下架处理。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指出,收集个人信息好像一把“双刃剑”。从积极角度来看,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等,都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我们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数据信息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数据就好比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石油”。政府出于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安全的考虑,也需要收集一些信息。

“此前我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集中于商品类平台,比如电商平台、购物平台,特别是金融领域。对于服务类App,我们干预或者监管的不是特别多。”欧阳日辉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后,已经明白了对于服务类App如何进行监管,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和一套相对比较可靠的措施来做这个事情。

据媒体报道,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并且明确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李勇坚表示,5月1日起施行的新规,其核心就是明确App不能过多收集不必要的信息。但是对于企业将收集上来的信息共享给关联业务、关联企业使用等新业态、新模式下的诸多问题,还是需要加强立法供给,完善顶层设计来解决。

光明网评论员文章中指出,除了要继续加强对App的市场监管以外,还要在法律法规上加强协调,把《民法典》等涉及到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体系系统化,堵住法律间的缝隙,防止“向恶”App钻法律的空子。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个体的公民想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这个困难体现在App使用者与App开发者在技术以及其他市场资源上的不对称。这也意味着,保护个人信息最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仍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履职尽责,而尚在制订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需尽快落地了。



责编:梅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