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为数字时代的城市美好生活提供新注脚

2022-12-28 来源: 《网络舆情》杂志

分享到:
数字城市的品牌传播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长引擎,也是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伴随2021年11月《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印发实施,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全民数字素养水平也成为数字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坐标。如何通过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实现更好的城市品牌建设效果?当前的数字城市品牌塑造有哪些新经验与新问题?

笔者结合15个经济强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成都、武汉、苏州、南京、宁波、无锡、青岛、长沙)的有关现状,对此提出几点分析与思考。

数字城市品牌传播意识到位但定位模糊

2021年以来,有关数字城市品牌建设的普遍宣传推广做法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2022年各地贯彻落实中央网信办有关政策部署所开展的“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系列主题传播。多省市在“1+N”(1为网信部门主办,N为教育、人力、科协、工信、妇联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下,开展了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信息无障碍主题活动,此轮集中传播整体上回答了“何为数字素养”之问,起到了从无到有的数字科普作用。

其二是一二线城市争相推出的3至5年数字城市发展规划,即政策发布类的主动宣传。从相关议程设置的规律可见,15个经济强市普遍具备了数字城市品牌传播的意识,但如何找准差异化品牌定位,仍需在实践中摸索。其中,成都市提出构筑公园城市数字底座,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是因为无论北上广深还是二线城市,当前普遍提出的是创建“全球数字标杆城市”“全球数字引领型城市”等相对高大上的城市形象定位,但同样也存在品牌传播同质化的倾向,而成都则将数字化发展与公园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紧密捆绑,在众多城市中让人眼前一亮。

不难看出,数字城市的品牌建设需注意“数字化+战略性落脚点”的结合,这一落脚点是战略性支撑,无论是城市发展战略还是核心产业战略,都能对数字城市品牌起到差异化的塑造与传播效应。

新农人、新青年、银发族成构建数字城市品牌的三大关键主体

纵览浙江、江苏等地开展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系列活动,针对新农人的数字乡村技能培训、面向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围绕老年人开展的适老化服务成为三大主旋律。广州提出要大力培育形成“数字产业人才+数字应用公民”两类群体;江苏发起了“e起致富”苏货直播新农人培育行动、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杭州则携手互联网企业,发挥社会共治优势,打造数字无障碍之城。2021年,杭州硅谷适老化体验项目“蓝马甲”行动从杭州走向上海、南京、武汉、郑州等数十个城市,服务全国超5000万名老年人。政府与市场高效配合,最终惠及人民群众,通过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展现了数字城市的新面貌。

党建引领数字政府素养提升, 积极赋能城市品牌建设

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必然也包括领导干部群体。在15个城市的公开宣传报道中,广州是将其落到实处的先行者。广州通过专家请进来和干部走出去相结合、“七一”主题培训等方式,努力打造一支具备服务理念与数据思维的高素质政务服务工作队伍。深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服务做好管理的务实精神,加上与时俱进的数据思维,让政务服务为数字广州的品牌建设持续提供支撑力。

讲好数字惠民故事,激发全民提升数字素养热情

数字城市品牌建设若停留在高大上的口号式宣传,无法凝聚强大的社会支持。一方面,这需要有关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主动降维,围绕惠民利民视角,定期策划传播系列小切口故事。例如,2021年7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实施方案》,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随后有关数字化社区的建设进展宣传中,防止高空抛物的智能仰面摄像头出现在本地主流媒体报道中。小区里的智能井盖实现“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权属”实时检测,如遇非法异动、被盗或破损,可一键推送物业,避免危险事故发生。类似贴近民生的舆论宣传,有助于增加大众对建设数字城市反哺自身红利的感知程度,进而主动加入到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行动中来。

另一方面,讲好数字惠民故事,还可充分借助活动策划,集中传递数字城市对数字美好生活带来的改变。2021年10月举办的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拉开帷幕,聚焦“链接数字时代·蓉入美好生活”,以更高水平的数字成都建设更有质感、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的幸福成都、安逸成都。以数字城市链接美好生活,为外界和市民理解数字时代的城市精神提供了新注脚。

数字城市品牌建设要坚持长期主义、传递数字文明

从工业革命到数字革命,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变革,数字文明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探索与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更高层级的数字文明,是否既应当帮助老弱病残建设无障碍环境,又通过数字治理思维和技术的革新,容许他们适当停留在无数字环境或弱数字环境?诸如此前被点赞上热搜榜的老年人反向扫码,又何尝不是数字文明的新体现?虽然这对于当前阶段的数字城市品牌建设而言还不具紧迫性,但实现从“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文明”的递进式城市品牌塑造目标,树立数字友好城市的品牌意识,应该是从一开始就不容忽视的。





作者:<span style="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人民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聪
编辑:钟旭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