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网红奶茶一杯到手,个人信息全被偷走?

2023-08-01 来源:

分享到:
     今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对包括“CoCo”“沈大成”“茶百道”“7分甜”等在内的上海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快餐店进行暗访,后经上海市网信办调查发现,某网红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可产生87条数据。截至今年3月其累计产生的数据超100亿条。其中,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收货地址经度纬度等敏感个人信息高达6.7亿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数据贯穿在商业、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诞生的海量数据就像是一座无穷无尽的金矿,等待着无数企业去发掘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但与此同时数据也成为了网络犯罪分子眼中的“摇钱树”。数据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个人和公司都需要在互联网上分享和存储大量敏感数据。因此,在保护和维护数据安全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小微消费场景不能成信息保护死角

 

当前互联网+服务的场景日益丰富,人们在获得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保护也面临严峻考验。在常见的小微消费场景中,比如扫码点单索要手机号、强制关注微信公众号、频繁诱导注册会员、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可能在“即刻消费”中被过度收集,在不知不觉中遭到泄露,成为网络黑灰产、电信诈骗的源头,使公众生活不胜其扰。

 

针对消费场景的个人信息保护,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围绕网络信息安全,我国已相继出台了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等多个法律文件,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外延,对收集个人信息、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等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遵循的原则,构建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保障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各项权利,强化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职责,并设置严格的法律责任。

 

此外全国各地也有专项整治行动在持续开展。如上海市网信办、市场监管局共同启动“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针对个人信息“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等问题,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分阶段、分重点、分领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采取多种手段惩戒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推动企业主动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提升全社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但现实中,餐饮行业中企业违规处理个人信息屡禁不止。一杯奶茶背后反映出的某些场景下消费痕迹、信息安全处于保护真空的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敏隐私数据、利用好其他可用信息,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平衡技术和信息的应用与用户权益之间的关系、改善百姓生活和消费体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警惕“码上生活”的数据泄露

 

如今,生活服务高度智能化,“扫码”几乎随处可见。近年来城市的生活服务日益数字化,线上操作、扫码交易随处可见。从在应用商店下载和使用APP,到餐馆点餐结账、停车缴费等,可以说哪里有手机的使用场景,哪里就可能会有过度索权、强制关注、技术抓取用户信息等现象,保护个人信息的防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数据泄露案件频发。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如果用户因信息泄露遭受损失,平台需担负一定责任。小微商家的规模小、违法成本低,加之不易引发执法部门关注,往往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据媒体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大量开发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个人卖家或技术公司,只要一天左右就可搭建完成,160元便可永久使用,若想开通更多精准营销功能只要购买更昂贵套餐即可。而另一边,餐饮店转手就能将用户信息“提供”给技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数据机构等,这已成为一条完整产业链。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核心、最具价值的生产要素,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信息数据泄露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是要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在数据保护方面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的出台,预示着我国数据开发与应用将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数据安全法明确了相关主体依法依规开展数据活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和及时处置数据安全事件等义务和责任,通过严格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二是加强平台企业数据安全责任,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人。企业明确数据安全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开展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加强重要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

 

三是个人用户提升隐私防护意识,加强安全风险意识。用户要提升数据安全基本素养,抵制数据信息不法使用行为,形成数据安全的基本共识和法治意识。从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逐步建立起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系统,培养保护个人信息的习惯。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和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