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停车:警惕数据安全隐患反噬“数字好感度”
2023-08-04 来源:
上海市消保委调查结果(来源:微信公众号“闵行消保委”)
强制“扫码停车”、“捆绑关注”
易触发哪些合规风险?
纵观近年因扫码停车产生的负面新闻不在少数,易触发的合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强制扫码”等于变相强买强卖,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扫码本是为了便利,但如今存在部分商家将广告与扫码相捆绑,强制用户在消费后被迫接收各类营销信息,否则将不予提供服务等。这些本质上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以及公平交易权的侵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同样还对经营者提出要求:经营者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明确告知并对其保密,且在消费者明确拒绝后,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经营主体设置“一键关闭”(互联网弹出广告),以保护用户免遭弹窗骚扰,再为违规营销行为增添监管“紧箍咒”。
滋生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隐患,“信息倒卖”增加电信诈骗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网络运营者或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向用户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目的、方式和范围,未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收集个人敏感信息,以及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而目前存在部分停车场公众号或小程序在未取得用户明确同意时便开始收集个人敏感信息,甚至利用消费者不常注意《用户隐私政策》的习惯,进行过度收集。同时,若企业的数据存储技术存在缺陷,还可能遭受电信诈骗,产生经济损失。《人民日报》刊评分析,“从小的烦恼来说,消费者会因此收到商家公众号发送的广告推文、优惠促销等营销信息,导致信息冗余;从大的潜在伤害来说,消费者的性别、手机号、生日甚至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被商家索取后,有可能流落到第三方平台,埋下个人信息被多次倒卖的隐患”。
警惕“数据裸奔”
反噬智慧停车带来的数字好感度
“停车扫码”隐患不断,其背后的智慧停车行业也值得关注。据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智慧停车行业洞察报告》,智慧停车主要包含线上和线下两种智慧化路径。线上智慧主要体现在使用线上支付系统进行预先支付、线上结账、获取停车场各类信息等。线下智慧则体现为让车主高效、自助停入车位并离场,主要涉及车牌识别、车位引导、反向寻车等多种技术。目前,我国的智慧停车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至2021年行业市场规模高达165.6亿元,同比增长19.65%,但行业内竞争激烈,各企业都在加大相关技术研究力度,抢占市场份额【1】。
一定程度上,也正是源于行业初创期的“野蛮生长”,近年来“停车扫码”泄露个人隐私的争议不断,“久治不愈”已然危及到行业声誉。 早在2019年,《现代快报》便对“速停车侵犯个人信息”进行报道,指其“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无需验证即可绑定他人的车牌号,并且可以查看此车辆的入场时间、照片、停车费用”等等。而在今年上海消保委调查的过程中,多家涉嫌侵权的商场也在使用“速停车”第三方服务。长达四年的时间,“速停车”再被“点名”,且全国多地也陆续曝光过行业同类乱象。原本初心是为公众带来出行便利的“停车扫码”,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车主为个人数据是否会“裸奔”而感到烦恼。行业层面如若对这一社会情绪仍然熟视无睹,势必将遭到更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
在规范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智慧停车让生活更便利这一事实,避免矫枉过正,从而让数字创新在规范中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在无感支付停车场缴费离场,比在传统停车场省时80%以上【2】。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也陆续印发了支持和规范智慧停车行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也接连推动智慧停车的建设。可见行业未来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行业也是时候思考,该如何通过强化数据合规建设、借助隐私计算等加密技术,让广大车主们“停得安心”,共同维系好行业的“数字好感度”。
上海市消保委调查结果(来源:微信公众号“闵行消保委”)
治理“强制扫码”:尚需多方共同说“不”
当前,除了“停车扫码”,其他多个行业也存在“强制扫码”的问题。为了有效规避这一乱象,不单单是扫码支付相关企业要自觉履行前述数据合规主体责任,其他多元主体也需共同发力:
商家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守护好消费者的隐私“重地”。商家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应该认真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收集最小范围内的必要信息。同济大学法学院多元解纷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徐文海表示,商家应该自觉提供线上扫码、线下人工服务(如积极提供实体菜单,人工结账等)【3】。若商家使用第三方提供的应用进行服务时,则可以提前做好把关,检测该应用是否存在侵权或者过度收集信息的行为,再考虑是否使用该应用,并且向消费者进行更为明确的说明,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信、工信、市监、交通等多部门加快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二维码使用识别标准。《人民日报》在《协同治理“强制扫码”》一文中建议:“从专项治理存量违法行为来说,主管部门应加强协作,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执法效能,打出约谈、罚款、整改等组合拳,切实提高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比如,网信、工信等部门可以探索建立健全微信公众号及二维码的使用标准和规范制度,同时联合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落实二维码使用识别标准,禁止公众号平台强制收集用户信息,以长效机制护航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4】
多层级消保组织积极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上海“两点呼吁”获赞值得推广。目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已明确发文表示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北京、上海等地消协组织也已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声,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关注公众号、不过度索取个人信息【5】。对于上海多家商场涉嫌停车扫码侵权的问题,上海消保委也就此对全市商场发出“两点呼吁”,业内人士认为此类精准有效的规范性建议具备较强的示范效应。
上海市消保委“两点呼吁”(源自:微信公众号闵行消保委)
消费者也要主动提升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据四川省消委会发布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五成受访者不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容,72.24%的受访者表示个人信息曾被泄露,电信和互联网行业被认为是个人信息泄露最严重的行业,APP、小程序过度索权严重,“安全隐私协议”太过霸道 。由此可见,当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对于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霸王条款”缺乏警惕心理。这也提醒相关政府部门要持续注重对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引导更多消费者识别商家小程序中存在的“隐藏漏洞”与“霸王条款”,并勇于拒绝该服务,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从而对不法企业形成更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1】2022年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仍处于市场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广阔
https://mp.weixin.qq.com/s/YYEy90giIf0NMikW0Y6jGw
【2】人民日报海外版:停车变得越来越“智慧”--健康·生活--人民网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9/c14739-40038750.html
【3】扫码消费“强制关注”,二维码还是拦路码?
https://mp.weixin.qq.com/s/r8LkWEQ0zv1JsoBEBWaMYA
【4】人民日报:“强制扫码”并非小事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150030/6997542
【5】人民日报:“强制扫码”并非小事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150030/6997542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少川,见习研究员 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