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定制公交,到底缺了啥?

2023-08-07 来源:

分享到:
《时代周报》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家住廊坊、工作在北京的郝某,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

七点三十五分,

跨省班车到达终点——宋家庄。

七点四十分坐上地铁五号线,

中途经过14个站,

八点在五号线惠新西街南口下车,

再转十号线,坐上10个站,

八点半抵达巴沟站,再转西郊线,

八点四十分坐上开往香山的列车,

5个站之后,八点五十五分下车。

走出地铁站后,还得再找上一辆共享单车,

再骑十多分钟,抵达公司……

晚上六点半下班,相同的路再走一次,

只是方向相反。

一天通勤180公里,时长6小时。

 

定制公交需求大,

节省时间还舒适

 

5月12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北京通勤特征年度报告》显示,环京地区进京通勤者约33万人,平均通勤距离约43.0公里,通勤耗时一般在1.5—2小时。

 

此前,北京市首批试点的廊坊北三县北京国贸地区通勤定制公交通勤时间大概在1小时,减少了远距离通勤中换乘带来的不便,还能一人一座。

 

基于定制公交的优点及客观需求,各地在积极探索定制公交。如“北京定制公交上半年开通137条新线,6月高峰日,定制公交运送乘客超过4.8万人次”“南京定制公交线路,数量规模全国首位,靠什么?”等报道均展现了各地定制公交的发展情况。据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与定制公交相关的公司近319家,其中,广东、江苏、河南、北京、山东五省市定制公交相关企业数量位列前五位。

图:全国各地涉“定制公交”公司数量Top10 数据来源: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

发展十余年,

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据了解,2013年8月15日,青岛开通全国第一条定制公交后,北京、深圳、天津、成都等城市也陆续开通了定制公交服务,甚至有些县城也推出过定制公交。中国汽车网报道称,《中国汽车报》记者通过两天的实地调查及亲身体验发现,定制公交虽优势颇多,但上座率并不理想。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定制公交开通后被取消的消息,如:“2019年底浦东公交与公共交通运营商小码联城联合推出的定制公交全部停运,居民反映出行多有不便”“南京2019年1月18日运营刚满月,集团与滴滴方协商,关停了51个班次”等。

 

实际上,自“定制公交模式”推广应用至今,一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尽管各地不断涌入新的定制公交产品,但目前各地开展定制公交服务,主要是“照葫芦画瓢”,复制其他城市现有模式,鲜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市民需求进行创新、调整,造成普遍反响平平,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定制公交,到底缺了啥

 

一是延续传统的思维及运营模式,定制公交灵活性有待提升。当前,定制公交类型多为面向固定通勤、就学客流开行的固定线路的定制公交;面向散客临时预约的定制公交;在交通枢纽、客流集散地候客的定制公交。

 

有观点认为,为了彰显自己的“创新”,运营者给定制公交起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名字,但形式不外乎上述三种。这一观点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定制公交”缺乏互联网思维,并非像网约车借助互联网开放、共享、高效等特点,实时获取乘客诉求,高效整合和配置使用客车资源。如二线城市的公交公司基本都推出过定制公交,但公交公司推出的定制公交反响一般,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公交企业的互联网运营能力较弱。此外,在运营模式也未体现创新,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高级顾问裴志浩表示,定制公交虽然有大数据的辅佐,但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它并不灵活,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上车。同时,定制公交还涉及车辆资源调配、人员协调以及服务问题。可以说,如何使定制公交的运营趋于合理化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二是客户需求与运营成本之间的关系难平衡,定制公交是否该市场化运营。从需求侧看,乘客在选择定制公交时看重快捷、舒适、准点、方便、性价比高等特点。从供给侧看,由于定制公交的运行成本,往往采取预约模式,对线路开设、发车时间、发车班次、预约人数、乘客的上座率等均有一定的门槛,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乘客对定制公交便捷性的要求。

 

因此,从供需来看,客户需求和运营成本的平衡往往考验着定制公交的运营智慧。此外,定制公交的运营公司多为传统的公交集团,部分定制公交由传统公交集团与互联网车企合作。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表示,数据网络平台是做好定制公交的最基本条件,这恰恰是我们传统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还有技术、能力、创意等等,甚至有些企业还畏惧新技术。在实际运营时,定制公交如何定位、是否挤占公共资源、是否该市场化运营、是否该引入外部竞争力加入该行业等,这些均影响着当前定制公交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部分乱象损害定制公交形象,增加运营阻力。“定价高”现象经常被吐槽,如此前曾有报道的“贵阳一中学生定制公交被指收费高 学校:非强制,目前在征求大家意见 ”。在一些交通投诉平台也能够看到相关投诉。江苏连云港市吴学安曾在《人民日报》建议,一项好的公共服务政策,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统筹兼顾。在点赞定制公交班车差异化服务的同时,也期待它坚守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

 

此外,定制公交在运营中也出现如“定制公交成了企业包车,谢绝散客乘坐”“公交公司运营压力过大,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定制公交取代原来的常规公交线路给乘客带来不便”问题,损害了定制公交的口碑,进一步加大了其运营阻力。

 

着眼未来,

定制公交该怎样破局

 

定制公交被认为是传统公交的颠覆,前景光明。然而发展十余年,仍然与社会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定制公交如何破局,在叫好的同时也能留住乘客的心,有三点值得思考:

 

一是装备互联网思维,用创新破局当前的行业困境。“用户至上”的理念在互联网思维中居于核心位置。互联网用户喜欢方便简单快捷,互联网思维就要把简单方便快捷作为追求,努力降低使用或购买门槛。抓住用户侧重快捷、舒适、准点、方便、性价比高等需求,实现“互联网+定制公交”有机结合,真正地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多场景产品,同时用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和留住用户。

 

二是技术赋能,通过技术真正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运用。充分借力大数据、算力、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定制公交平台,充分打捞用户需求,实现对定制公交关涉资源的梳理、组合、配置等,及时通过数据分析等调整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布局和线路设置,让技术充分赋能,提升定制公交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用户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服务。

 

三是引入外部竞争力量,让“鲶鱼效应”激活定制公交市场。有专家认为,当前的定制公交行业的竞争不够充分,如果能够引进更多民营企业加入,让更多外部的模式入局,形成竞争,或许更有利于该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吴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