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云上论坛开讲,首期议题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景与瓶颈”展开。中国互联网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专家委委员高新民在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应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支撑和规则制度的完善,不可偏废。
2008年以来,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疫情防控期间,政府打造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以及健康码等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也围绕城市的正常运行、围绕百姓生活需求提供了大量智慧服务,人们对数字生活的便利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常态。
高新民表示,疫情的突然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以及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于增加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弹性和柔性、增加城市的抗冲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总体上要充分肯定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数字化建设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的贡献。
任何一个信息化系统、任何一个智慧城市的工程项目要发挥效益,一方面需要可靠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有流程和制度的保障。高新民指出,“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数据以及数据价值链的作用。数据价值链即从采集开始,到传输,汇聚,用平台建模进行分析计算,产生智能的决策支撑,再反馈到物理世界各个环节的行动,形成闭环。“城市大脑”的本质也是汇聚城市的各方面数据,经人工智能分析和计算,产生智能决策。“城市大脑”当前最大的瓶颈在数据的汇聚环节,多源的、跨部门的、异构的数据在不同信息系统里的标准和接口不一样,数据流转机制不清晰、流程不畅通。这个问题不解决,以数据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就会受到很多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如何用好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数据共享不是无条件的。”高新民表示,不管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企业之间,数据共享都应遵守三个条件:尊重数据主权或数据的管辖权,确保数据安全可控;应用导向、需求导向。他建议,异构、多源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首先在技术上要有能够实现数据互操作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要有规则和制度设计。在尊重安全、主权和需求导向原则下,一旦有需求,就能够很快搭建出数据资源池,及时并低成本支撑起特定的应用,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支持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最优化。“比如流行病直报系统,光靠人工填报不够,可以从电信运营商加入手机信令数据,监控门诊就诊人流状况。这样即使没有任何人工直报,但如果就诊人数突然暴增,这就是异常情况,疾控中心就会追踪为什么会发生异状,及早起到预警作用。”
高新民补充,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布署了大数据分析功能、深度学习的工具,但还要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己积累大量业务的流程软件,对城市运行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数字模型。只有将城市数字模型、“数字孪生”或城市运行的数字知识图谱抓好,智慧城市才会真正逐步达到智能化水平。
(责编:梅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