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孙云晓:爱心陪伴孩子要遵守“四大法则”

2023-05-23 来源:

分享到:

《家庭教育促进法》倡导9种家庭教育方法,第一条便是:“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这是非常符合儿童成长需求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基础。简而言之,没有亲子陪伴,就没有关爱和教育,没有引导孩子成长的根基,甚至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悲剧。


       直至今日,孩子被父母遗弃或忽视的悲剧一再上演。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日本电影《无人知晓》,便是讲叙孩子们被母亲遗弃的悲惨故事。最令人震撼的是,这是依据日本1988年真实发生的西巢鸭事件创作的作品,说明即使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冷漠与残忍的存在。

 

从1999年到202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6省市中小学生连续进行了五次这样的调查,每一次中小学生都把“有温暖的家”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若干选择中排在第一位。如2020年的数据:“有温暖的家”占比71.5%,远超排在第二位的健康(39.2%)和第三位的知心朋友(29.1%)。显然,“有温暖的家”的与爱心陪伴息息相关。

 

然而,关于爱心陪伴,值得反思的还有问题的另一面,即许多教子悲剧也是在陪伴中发生的,疫情期间居家生活时间长久冲突不断是更为广泛的证明。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亲子陪伴既需要爱心和责任,更需要理解和尊重,儿童友好的陪伴才是真正有利于儿童成长的陪伴。所谓儿童友好,就是要尊重儿童的权利,特别是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可以说,这是爱心陪伴孩子的四大法则。

 

 
 

第一法则:在陪伴中尊重儿童的生存权

 

生存权是指儿童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获得其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具体包括儿童享有生命权、医疗保健权、国籍权、姓名权和获得足够食物、拥有一定住所以及获得其他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生存权是儿童权益实现的前提。

 

爱心陪伴首先就要尊重儿童的生存权,需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作为衡量陪伴质量的标准,怎样做对儿童有利就怎样做。仅以健康权为例,儿童身体健康的三个要素是睡眠、饮食和运动。教育部等部委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9小时。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年的调查表明,小学生近九成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初中生有八成多睡眠不足9小时,较2015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请父母们问问自己:我的孩子睡眠达标了吗?如果没有达标,我有什么责任呢?第二是饮食,如今肥胖儿童比比皆是,这是儿童友好的体现吗?给孩子吃得越来越多,就是越来越有爱心吗?第三是运动,儿童需要每天在校内和校外各运动一小时,请父母们再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我有什么责任呢?孩子健康第一,没有健康就没有希望。

 

在陪伴孩子运动方面,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李红的父亲陪伴女儿跑步12年、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教授坚持多年每天陪儿子运动一小时,他们的陪伴是积极的,是真正对儿童友好的,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他们的做法为父母们做出了榜样。

 

 
 

第二法则:在陪伴中尊重儿童的发展权

 

发展权是指儿童享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等全面发展的生活条件。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道德、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权是儿童权益的核心内容。

 

爱心陪伴需要特别尊重儿童的发展权,因为发展是儿童的核心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不是片面的畸形发展。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许多父母对孩子发展的方向引领是片面的。孩子学业压力大,除了学校的原因,父母的导向也不容忽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调查表明,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结果只能是失败乃至绝望。调查发现,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其中,88.4%的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相反,许多父母却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结果,仅有1.0%的少年儿童把劳动模范作为偶像,在偶像排序中位列倒数第二名,排名甚至低于电竞高手(4.9%)、企业家或商业精英(2.6%)、网络主播(2.4%)、配音演员(1.7%)。家庭教育中的这些误导性的倾向,极有可能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需要引起父母们的反思与警惕。

 

可喜的是,有一些父母已经开始改变。例如扬州的小学生缪苇杭在疫情居家期间,在父母的支持引导下,学会做30多道菜,责任心与生活能力大为提高。

 

 
 

第三法则:在陪伴中尊重儿童的被保护权

 

受保护权是指儿童享有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酷刑、暴力和疏忽照料,以及对失去家庭和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特别保护。受保护权是儿童权益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减少儿童生存和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在今日中国,打骂孩子的现象减少了许多,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在精神上歧视孩子、以语言暴力的方式伤害孩子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虽然许多父母无意伤害孩子,但他们消极的解释风格对孩子就是打击。父母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解释,而解释风格分为积极的解释和消极的解释。积极的解释导致孩子自信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孩子悲观绝望。父母日久天长的解释风格深刻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比如,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许多父母解释为孩子“笨死了,什么都学不会”“天生不是学习的料”、“你要能学好,太阳从西面出来”、“你没有数学细胞”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消极解释。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分析,解释风格包括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三个特点。所谓消极的解释,就是将孩子的失败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简而言之就是不可改变的。这种消极的解释是错误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是孩子发展的精神枷锁,必须坚决打破。所以,爱心陪伴孩子的父母,需要将消极的解释转变为积极的解释,这才能够实现对儿童健康发展的保护。

 

 
 
第四法则:在陪伴中尊重儿童的参与权

 

儿童的参与权是指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第13条进一步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从代际关系的现代视角来看,家庭教育并非只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教育,而是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尊重儿童的参与权,鼓励孩子以主人的心态积极参与家庭生活,更有可能促进家庭的亲密关系建设与孩子的健康成长。虽然,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参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实践证明,现代儿童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越来越强。苏州市科技城实验小学等许多学生家庭流行的家庭会议模式,因为儿童的积极参与,解决了诸多家庭生活的难题。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让学生参与评选优秀父母,并为优秀父母写颁奖词,显著提升了评选的质量和激励作用。北京史家小学四年级学生朱子薇发出“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的倡议,得到上千个家庭的响应,半年内亲子交流时间增加5.4个小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最需要爱的陪伴,真正爱心陪伴是情感与理性的陪伴。爱的陪伴需要坚持四大法则: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原则。
         
 
 
来源:人民德育

作者:孙云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