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钟灵:没有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023-05-31 来源:

分享到:

 

5月26日,由人民数据·人民德育数据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成功举行。会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钟灵进行了主旨发言。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是丰台区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是北京市首批十四所高中示范校之一,同时是全国第一所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学校之一。钟灵在学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阐述了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的理念。

 
 
 
 

家校缺乏协同的教育不完整

 

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然而,当前许多家长还未有意识地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去了解、学习,很多家庭采用的都是经验型的教育方式。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孩子们的思想理念、对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家长们成长的时代有很大差异。家长以自己的成长经验为标准、沿袭过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困惑与困难。

 

钟灵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整合专家资源等专业力量,共同研究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共同探索家庭教育有效的实施路径和方式方法。不仅要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存在的问题,更要帮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方需要横向发力的一个关键点。
 

家校社协同育人,关键在于“共”

 
 
钟灵认为,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三重角色:家长心愿中的好孩子、学校期盼的好学生、国家寄予厚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三重角色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共同点,形成我们对育人理念、目标、策略的共识,是需要家校社协同育人当中首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

 

“现在,对于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孩子在成长当中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可以归咎于学校教育,哪怕是他在家庭当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学校没有给予家庭充分的指导。”钟灵认为,事实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各有边界的,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需进一步理清。他表示,把边界理清并不是说互相推诿责任,而是更好形成同向而行的教育格局,如家庭作为“第一课堂”需发挥家长的主责;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是人生成长的大舞台,要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在于“育”

 
 

人的成长具有规律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身心特点不同;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钟灵表示,学校和专业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研究,形成科学的、更加种符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他指出,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多还是“头疼治头、脚痛治脚”,推动家庭教育与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相结合还需要专业的课程指导作为支撑。其中,课程的系统化设计研发、教师相关知识的专业化学习和提升是必要环节。

 

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发挥家长的“专家”作用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钟灵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家长善于总结并分享教育经验,往往更具说服力、更具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促成更多的成功案例。钟灵举例,有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家务劳动,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真的做什么,而是让他在其中形成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孩子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家庭事务参与者,培养责任意识和意志品质。应挖掘更多这样的故事,让家长之间进行分享,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高度结合

 
 
如何构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钟灵介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即将举行五条线路的研学实践活动,将邀请家长大量参与其中,不仅作为志愿者来维护或者保障活动安全,更作为学生的伙伴和老师共同参与研学;还可将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会整合,有机会让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大国工匠的家长,成为孩子们共同的成长导师;学校的教师等教育资源,也可以由校内转移到校外再进入社区,为社区的家庭教育提供服务。家校社协同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生态。
 
 
 
来源:人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