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没有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023-05-31 来源:
5月26日,由人民数据·人民德育数据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成功举行。会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钟灵进行了主旨发言。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是丰台区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是北京市首批十四所高中示范校之一,同时是全国第一所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学校之一。钟灵在学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阐述了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的理念。

家校缺乏协同的教育不完整
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然而,当前许多家长还未有意识地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去了解、学习,很多家庭采用的都是经验型的教育方式。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孩子们的思想理念、对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家长们成长的时代有很大差异。家长以自己的成长经验为标准、沿袭过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困惑与困难。
家校社协同育人,关键在于“共”
“现在,对于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孩子在成长当中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可以归咎于学校教育,哪怕是他在家庭当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学校没有给予家庭充分的指导。”钟灵认为,事实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各有边界的,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需进一步理清。他表示,把边界理清并不是说互相推诿责任,而是更好形成同向而行的教育格局,如家庭作为“第一课堂”需发挥家长的主责;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是人生成长的大舞台,要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在于“育”
人的成长具有规律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身心特点不同;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钟灵表示,学校和专业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研究,形成科学的、更加种符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他指出,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多还是“头疼治头、脚痛治脚”,推动家庭教育与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相结合还需要专业的课程指导作为支撑。其中,课程的系统化设计研发、教师相关知识的专业化学习和提升是必要环节。
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发挥家长的“专家”作用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钟灵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家长善于总结并分享教育经验,往往更具说服力、更具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促成更多的成功案例。钟灵举例,有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家务劳动,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真的做什么,而是让他在其中形成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孩子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家庭事务参与者,培养责任意识和意志品质。应挖掘更多这样的故事,让家长之间进行分享,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高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