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难以保障?数据存储技术提升任重道远
2023-09-14 来源:
分享到:
近期,多家知名企业被曝出涉嫌泄露用户数据、侵犯用户数据安全。9月6日,知网被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责令停止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并处人民币5000万元罚款。此前,在出行、交通、旅游等行业也均出现过数据泄露、数据损毁等数据存储安全等问题。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保障数据存储安全,保护用户数据安全?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全球占比达14.4%。近年来,中国数据存储安全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应看到,数据量爆发式的增长、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也对存储技术提出新要求;在“双碳”背景下,作为高能耗基础设施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其能耗约束面临新挑战,还需进一步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以及对传统数据中心进行统筹系协调和升级迭代。
此外,国内存储技术还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先进存储技术受制于人。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全球数据存储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西部数据、希捷公司、日本松下等企业手中,中国在数据存储芯片、存储介质、磁头等硬件设备,以及新型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架构、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等软实力上,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已有突破的技术难以普及。据了解目前主流存储介质在保存时间方面是短板,硬盘、固态盘平均寿命是5年,磁带约10年,蓝光存储光盘大概50年左右,而个人信息的保存要涵盖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远远超过存储介质的寿命。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研发的蓝光存储技术,蓝光介质更适用于海量冷数据的长期存储,可以对其他介质在该领域形成替代,但受消费惯性等因素影响,这一技术推广进程仍较为缓慢。
何为蓝光存储技术?据了解,蓝光存储是冷数据存储领域核心设备,以大容量、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优势著称,能够解决大量冷数据存储需求。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蓝光存储主要从冷热数据分级存储、资源管理可视化、灵活扩容、高设备兼容性等特点大幅降低数据存储能耗,提高数据存储安全,实现数据存储成本优化。
具体而言,存储层可划分为热数据池和温冷数据池,热数据通过电、磁存储,保证高性能;冷数据通过蓝光存储长久保存,绿色节能,安全可靠。业务层产生的视频、图片、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接口写入到电磁存储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快速响应。随着数据逐渐变冷,系统会依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将数据转储至温冷数据池,最终刻录到蓝光光盘库。
数据存储是可信计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强化数据安全存储能力,需要从可信标准构建、技术创新和低碳发展三个方面推进,可考虑开展有利于安全存储的创新试点示范工作。
完善数据安全存储顶层设计,加速构建可信标准。目前,数据存储领域仍面临缺少可信标准、国产化应用牵引不足等情况。推动政产学研用强强联合,制定可信存储标准,加速产品化落地,实施安全可信测评,推进行业应用。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存储顶层设计,将数据存储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促进数据存储安全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行业层面等多个层面完善数据存储安全保护的制度体系。
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当前存储领域正在从机械硬盘向半导体存储演进、转化的产业升级。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趁着AI算力的发展加速存储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们的存储领域从机械存储向先进存储发展,进行技术的革新。”
鼓励技术层面广泛联合科研院所、高校、领军企业攻关存储技术的瓶颈,在量子存储、下一代蓝光存储技术等数据存储前沿技术领域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加强存储全产业链的产学研协同,健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应用层面加强推动存力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创新,开发高性能产品,推广最佳应用实践,推动全领域、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应用创新。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全球占比达14.4%。近年来,中国数据存储安全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应看到,数据量爆发式的增长、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也对存储技术提出新要求;在“双碳”背景下,作为高能耗基础设施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其能耗约束面临新挑战,还需进一步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以及对传统数据中心进行统筹系协调和升级迭代。
此外,国内存储技术还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先进存储技术受制于人。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全球数据存储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西部数据、希捷公司、日本松下等企业手中,中国在数据存储芯片、存储介质、磁头等硬件设备,以及新型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架构、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等软实力上,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已有突破的技术难以普及。据了解目前主流存储介质在保存时间方面是短板,硬盘、固态盘平均寿命是5年,磁带约10年,蓝光存储光盘大概50年左右,而个人信息的保存要涵盖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远远超过存储介质的寿命。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研发的蓝光存储技术,蓝光介质更适用于海量冷数据的长期存储,可以对其他介质在该领域形成替代,但受消费惯性等因素影响,这一技术推广进程仍较为缓慢。
何为蓝光存储技术?据了解,蓝光存储是冷数据存储领域核心设备,以大容量、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优势著称,能够解决大量冷数据存储需求。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蓝光存储主要从冷热数据分级存储、资源管理可视化、灵活扩容、高设备兼容性等特点大幅降低数据存储能耗,提高数据存储安全,实现数据存储成本优化。
具体而言,存储层可划分为热数据池和温冷数据池,热数据通过电、磁存储,保证高性能;冷数据通过蓝光存储长久保存,绿色节能,安全可靠。业务层产生的视频、图片、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接口写入到电磁存储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快速响应。随着数据逐渐变冷,系统会依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将数据转储至温冷数据池,最终刻录到蓝光光盘库。
数据存储是可信计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强化数据安全存储能力,需要从可信标准构建、技术创新和低碳发展三个方面推进,可考虑开展有利于安全存储的创新试点示范工作。
完善数据安全存储顶层设计,加速构建可信标准。目前,数据存储领域仍面临缺少可信标准、国产化应用牵引不足等情况。推动政产学研用强强联合,制定可信存储标准,加速产品化落地,实施安全可信测评,推进行业应用。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存储顶层设计,将数据存储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促进数据存储安全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行业层面等多个层面完善数据存储安全保护的制度体系。
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当前存储领域正在从机械硬盘向半导体存储演进、转化的产业升级。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趁着AI算力的发展加速存储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们的存储领域从机械存储向先进存储发展,进行技术的革新。”
鼓励技术层面广泛联合科研院所、高校、领军企业攻关存储技术的瓶颈,在量子存储、下一代蓝光存储技术等数据存储前沿技术领域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加强存储全产业链的产学研协同,健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应用层面加强推动存力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创新,开发高性能产品,推广最佳应用实践,推动全领域、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应用创新。
国内数据存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蓝光存储技术
如何进一步强化数据安全存储能力?
深化存力业务场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主战场,不断扩大数据资源的利用,挖掘和价值释放的应用场景,培育新应用、新业务、新业态,创造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业务拉动存力发展的强大动能。支持中国品牌存储行业龙头企业在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如蓝光存储技术、电存储、分布式动态点化云存储等方面率先引导国产化。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中国品牌的数据存储设备,发挥其对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国内数据存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蓝光存储技术
如何进一步强化数据安全存储能力?
深化存力业务场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主战场,不断扩大数据资源的利用,挖掘和价值释放的应用场景,培育新应用、新业务、新业态,创造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业务拉动存力发展的强大动能。支持中国品牌存储行业龙头企业在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如蓝光存储技术、电存储、分布式动态点化云存储等方面率先引导国产化。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中国品牌的数据存储设备,发挥其对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