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农科院美食”真香?背后真相不简单

2023-05-30 来源:

分享到:
你被种草的“农科院美食”,可能涉嫌造假!

当前,在网购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以“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研发或推荐为旗号的“健康食品”走红。而相关机构及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受追捧的“农科院美食”名不副实,打着科研机构的幌子而实际与其并无关联,不但涉嫌虚假宣传欺,更有不少伪劣产品混迹其中。



淘宝某店铺在售“农科院食品”

小红书“农科院&高校食品”相关笔记
 
挂羊头卖狗肉?“农科院食品”被打假

连月来,上海消保委点名的多款“农科院食品”被轮番打假:
一款名为“好福燕麦麸圈”的产品宣称是“中国农科院与张家口农科院燕麦专家多年研究”的“高膳食纤维食品”,经检测发现营养成分值明显低于标签标示值。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表官方声明称与该产品不存在任何关联;张家口农业科学院表示,从未授权该产品相关信息宣传,该产品与院方无关。



某店铺销售的“黑钻7+3元气即食燕麦片”,宣称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太原市营养师协会推荐”,累计销量已超过7000件。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确认,该产品宣传“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不属实,山西省农科院下属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已经注销。

某店铺销售声称“江南大学研发”的“凤禾鸣慢碳十二色糙米”产品,其宣称的“高蛋白”“高膳食纤维”测值远低于产品标示值,未达到相关国家标准要求。江南大学核实确认后表示,学校与该网店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与生产厂家有过相关产品开发的前期合作,但由于厂家未支付合同相关规定费用,研发没有全部完成。

早前也有农科院打假类似产品。2022年10月,宁夏农科院发布声明称,抖音、淘宝等平台出现冒用“宁夏农科院”之名销售枸杞产品的情况,强调“我院现在没有生产销售枸杞及深加工产品,也没有授权任何一家企业和商铺利用‘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农科院’‘农科院’之名从事经营性活动。”

乱象的集中曝光引发舆论关注。不少网友表示,出于对权威机构背书的信任,“真情实感地买过好多‘农科院美食’”,但市面上打着相关旗号宣传的产品鱼龙混杂,无从分辨真伪。还有人对农科院相关科研合作与品牌管理提出质疑。


网友相关评论
 
“舌尖上的科研”出圈,科技成果转化一举多得

随着健康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主打健康有机、绿色生态、高科技等概念的食品近年来在国内市场走俏。其中,各地科研院所参与研发或推荐的农副产品、零食等备受消费者青睐。中国农科院的“世壮”燕麦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彩色马铃薯锅巴、烟台市农科院的“烟薯25号”烘烤型地瓜、华南农业大学的华农酸奶……众多拥有“高学历”光环的科研食品走出实验室,成为网红。

媒体报道显示,2020年“双11”期间,中国农科院“世壮”燕麦因为销售火爆不得不暂时关闭网点,预售期长达20多天;南农大黄教授烧鸡天猫旗舰店的总销量近10万份。在电商平台浏览“科研美食”的评论区发现,“配料简单”“原料健康”“高学历带来安全感”等好评集中,更有网友表示“我吃的不是美食,是科研成果”。

“科研美食”既满足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也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大众网报道中指出,高校研发食品大多源于学校科研成果,具有学校所在地农业特色:如福建农林大学借助自己茶厂的原料优势,推出了茶酥糖;石河子大学的神内胡萝卜汁,采用了新疆天山北坡生态区出产的“新黑田五寸参”胡萝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彩色马铃薯锅巴采用了科研团队选育出的高营养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给陕西省镇巴县兴隆镇的村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新途径。相关专家表示,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高校的“精”专利变为市场的“金”专利,切实增强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科研人员持续研究的积极性。

“只懂专业不懂商业”,科研食品市场推广陷入被动

需要看到的是,食品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从“打通”到“畅通”尚需时日。科研机构的主业是研发,销售、营销、售后、运营等环节并非其强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昆明农科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农科院出品的零食属于加工研究所的其中一项工作任务,但农科院主要负责研发,具体的生产和零售环节都归属于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负责;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表示,科研食品真正走向大众商圈,“最大的困扰在于项目经费的制约和缺乏专业的商业运营团队”。在此背景下,新产品、新技术落地推广,势必要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和平台合作,科研院所的监管机制与运营人才短板进一步凸显,客观上给一些不良商家钻空子制造了可乘之机。

对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不熟悉,也让缺乏商业化经验的科研人员在自主创业时陷入困境。银柿财经报道称,近日被“点名”而陷入风波的“好福燕麦麸圈”,其背后的北京神农益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农科院退休专家组织创办。公司法人代表赵炜曾是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开办的燕麦厂厂长,也曾在“世壮”燕麦片的出品公司任总经理。对于被点名产品宣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张家口农业科学院的燕麦专家多年研究成果”,赵炜回应“一是‘好福燕麦麸圈’是由农科院退休专家研发推出的,二是农科院确实并未给予我公司和团队授权使用名称。”他表示,设计产品包装时咨询了市场监管部门广告处的朋友,对方表示“如果是直接打农科院的广告需要有单位授权,如果是以农科院专家的名义,只要没有事实差错就可以使用”。

而对于“膳食纤维含量实测值低于标签标示值”问题,赵炜称是受客观技术原因所限,每批产品的检测结果有差异、与标注含量数值无法完全吻合,“接下来公司将做更多批次的产品检测平均采样,求助所属地市场监管局予以指导,并更换全新包装。”他承认,除了强调研发者的身份以及营养成分表,不知如何用当下流行的方式推销产品,所以当这两个原本的“加分项”变成“减分项”时,立马变得手足无措。

维护好“农科院”品牌的无形价值

舆论对“科研美食”乱象的关注,不仅聚焦在食品安全等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上,更包含了对科研机构所代表的“权威标准”的审视和期许。无论是农科院还是科研专业人员,在维护好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之外,更要注重保护品牌形象和声誉的“无形价值”。

“科研合作”的概念和模式须尽快完善,避免“拉大旗作虎皮”行为发生。《南方日报》评论指出,涉事企业也并非全是无中生有,而是揪住一点关联就“打擦边球”——目前仍活跃在市场上的“农科院产品”,有的涉及投资赞助,有的属于专利转让,有的使用了高校开发的新品种作为原材料,还有的则是教授私人办厂加工……合作的性质不同、主体不同、程度不同,产出的成果自然不尽相同,不能一概套上科研机构的“信誉滤镜”。这也提醒相关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明确自身与企业双方利益、责权、机制等合作模式,对于机构名称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的授权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和审核流程。

宣传营销要守规则、有底线,不透支消费者信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即使是正规合作的企业和商家,在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行业协会或者专业人士的名义进行产品推荐时也应慎重,不夸大、不绝对,避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此外,光明网时评指出,“如果网络平台能够强化内容审核,山寨农科院美食何以肆无忌惮地欺世盗名?”电商平台须从严把关,切勿放大山寨商品的市场效应。

珍视农科院“金字招牌”,注重品牌声誉的监管和维护。东方网评论呼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要为自己的声誉负责,对于确与自身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别为经济利益放松产品质量控制,甚至不严审合作方资质,盲目搞联合研发、贴牌生产。无论与企业有无合作,发现虚假宣传时都要敢于维权、主动发声。此外,科研院所在走向市场化、公司化运营过程中,应主动关注和收集舆论反馈,及时回应消费者质疑,与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沟通,推动整治侵权行为,帮助消费者正本清源,守护好公众对科研食品的信任。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李兵兵